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期刊荣誉
期刊历史
期刊订阅
最新资讯
文章在线
优先出版
当期文章
封面故事
过刊浏览
虚拟专题
专刊专栏
作者服务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稿件流程
伦理规范
数据共享
审稿服务
评议要点
审稿流程
伦理规范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最新刊期
2024
年
第
45
卷
第
2
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文章
CsPb
X
3
钙钛矿纳米晶中Mn(Ⅱ)离子的可控掺杂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洁,訚哲,王立瑾,李宇,王帅冰,林欧阳,唐爱伟,滕枫
2024, 45(2): 185-194. DOI: 10.37188/CJL.20230278
摘要:Mn离子掺杂策略被广泛用于提高CsPbX
3
钙钛矿纳米晶(Nanocrystals,NCs)的稳定性和调控Pb的含量,但离子掺杂反应速率极快,不易控制。本文分别采用一步和两步热注射法对Mn
2+
的掺杂含量进行大范围和精确调控,制备出具有不同Mn
2+
掺杂含量的CsPbCl
3
∶Mn
2+
NCs。通过对其结构及发光性能的研究,将其区分为合金结构和掺杂结构,并进一步揭示了一步法和两步法进行Mn
2+
调控时的不同机制,明确了在相同Pb∶Mn投料比的情况下,一步法合成的合金结构纳米晶具有更高的Mn
2+
掺杂量,使得纳米晶在610 nm左右与Mn相关的发射峰更为强烈,最高光致发光量子产为77%,而两步法合成的掺杂结构纳米晶在较少的Mn
2+
情况下同样具有较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同时,Mn
2+
的可控掺杂使得钙钛矿纳米晶的稳定性有效提升,放置四周后形貌和发光性能仍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合金结构对于本征激子发光稳定性的提升比掺杂结构更加有利。此外,还合成了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CsPb(Cl
x
Br
3-
x
)∶Mn
2+
钙钛矿纳米晶,其荧光光谱可在404~640 nm之间调控;但当Br
-
含量较高时,与Mn相关的发射峰消失,这是由于CsPbBr
3
的能带与Mn
2+
的
4
T
1
⁃
6
A
1
能级不匹配所致。本文强调了在CsPbCl
3
∶Mn
2+
钙钛矿制备过程中Mn
2+
可控掺杂的重要性,对于实现纳米晶的可控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无机钙钛矿;CsPbCl
3
∶Mn
2+
;组分调控
1357
|
217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8337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研究快报
基于模板剥离法制备高性能钙钛矿单晶薄膜光电探测器
增强出版
AI导读
单东明,张瀚文,张庆文,张虎,丁然
2024, 45(2): 195-203. DOI: 10.37188/CJL.20230271
摘要:近年来,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由于其带隙可调、吸收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高、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在光电器件领域备受青睐,如太阳能电池、电致发光器件、光电探测器等。其中,钙钛矿单晶薄膜因其无晶界、杂质和缺陷含量低等特点,展现出更为优异的光学、电学特性,成为制备高性能光电器件的理想材料体系。然而,钙钛矿单晶薄膜常采用空间限域法直接生长在空穴传输层上,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界面缺陷和载流子层间输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钙钛矿单晶薄膜光电探测器的性能。为此,本文通过引入模板剥离法工艺技术,在钙钛矿单晶薄膜两侧分别蒸镀功能层材料,制备了结构为Cu/BCP/C
60
/MAPbBr
3
/MoO
3
/Ag的钙钛矿单晶薄膜光电探测器。基于模板剥离法,两侧蒸镀的功能层与钙钛矿单晶薄膜接触紧密,将有效改善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同时,优化的器件结构以及考虑能带匹配等因素可实现高灵敏、响应快速的钙钛矿单晶薄膜光电探测器。改进后器件的开关比高达3.1 × 10
3
,响应度可达7.15 A/W,探测率为5.39 × 10
12
Jones,外量子效率达到1794%。该工作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钙钛矿单晶薄膜光电探测器的探测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技术方案。
关键词: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钙钛矿单晶薄膜;模板剥离法;光电探测器
574
|
242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0769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极性、半极性和非极性InN薄膜的MOCVD外延生长与表征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赵见国,殷瑞,徐儒,倪海彬,陶涛,庄喆,严羽,谢自力,刘斌,常建华
2024, 45(2): 204-210. DOI: 10.37188/CJL.20230303
摘要: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在不同晶面的蓝宝石(Al
2
O
3
)衬底上实现了极性(0002)面、半极性(11⁃22)面和非极性(11⁃20)面InN薄膜的外延生长,并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三个不同极性面InN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X射线衍射(XRD)曲线展示了(0002)、(11⁃22)和(11⁃20)面InN较强的衍射峰,表明InN薄膜具有较高的成膜质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图发现,极性(0002)面InN的表面形貌较光滑,而半极性和非极性InN表面均存在未完全合并的孔洞。光致发光(PL)光谱展示,不同极性面InN的峰值能量在0.63 eV附近,并从极性、半极性到非极性逐渐红移。此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得的透射谱显示,极性(0002)面InN的吸收边约为0.85 eV,而半极性(11⁃22)面和非极性(11⁃20)面InN的吸收边约为0.78 eV,表明极性InN具有更大的斯托克斯位移。
关键词:半极性面;非极性面;InN薄膜;外延生长
290
|
166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729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光鉴未来
发光自由基 老树发新芽
增强出版
AI导读
阿力木·阿卜杜热合曼,彭其明
2024, 45(2): 211-214. DOI: 10.37188/CJL.20230291
摘要:从提出自由基的双线态电致发光新机制,到成功实现高发光效率的自由基,再到开发具有可调控自旋态的发光双自由基,这一系列的创新为一个世纪前已存在的自由基领域重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追溯了稳定有机自由基的历史,并介绍了我们在发光自由基领域近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有机自由基;稳定自由基;双线态发光;有机电致发光;发光双自由基
623
|
249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44706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特邀综述
非富勒烯有机体异质结中磁光电流及相干自旋混合理论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阚利萱,胡佳骥,王恺
2024, 45(2): 215-230. DOI: 10.37188/CJL.20230281
摘要:有机非富勒烯分子受体,又称稠环电子受体,由于其优良的光电转换性质,现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有机光电子材料之一。基于该类材料所发展的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换效率已逼近20%。而制备高效稳定的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离不开对材料物性和光伏过程的深入探索。在众多研究体系中,非富勒烯光伏自旋动力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内在的光物理机理尚未明确。而光激发磁光电流技术能通过监测有机体异质结中极化子对的解离,在器件工作状态下,原位表征光伏自旋动力学过程。本文结合实验和理论研究,科学地阐述目前主流的有机磁光电流理论基础及函数模型,如低磁场下的超精细耦合效应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高磁场下的Δg机制;探讨不同有机体异质结在不同表征条件下如偏压、温度、光强的信号差异;最后,讨论了超快光谱技术在有机体异质结体系中的应用。
关键词:非富勒烯受体;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电荷转移态;磁光电流;极化子对
241
|
17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6610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磷化铟量子点及其电致发光研究现状和挑战
增强出版
AI导读
相恒阳,王益飞,于鹏,张坤,赵家龙,曾海波
2024, 45(2): 231-251. DOI: 10.37188/CJL.20230294
摘要:量子点作为一种理想的发光材料,一直以来引起了科学家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生物成像、照明、显示等领域的发展。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磷化铟量子点(InP QDs)作为镉基量子点的最好替代者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InP QDs具有与镉基量子点相媲美的发光和光电性质;另一方面,其发光光谱范围可覆盖整个可见光区,且合成工艺与镉基量子点共通。然而,因为InP QDs与传统镉基量子点相比,在元素价态、核壳晶格匹配性、反应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其合成化学的发展还不成熟,限制了其光电应用的研究进程。本文结合量子点显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需求,针对InP QDs体系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其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问题和挑战,并对其进行了展望,期望为量子点及其电致发光器件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推动无镉、低毒、高色纯度量子点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量子点;磷化铟;QLEDs;高色纯度;显示
584
|
231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075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成像与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俊,张兵波
2024, 45(2): 252-268. DOI: 10.37188/CJL.20230300
摘要: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种能储存外界激发光能量、在激发光停止激发后仍能持续发光的材料。由于其长余辉寿命、无需原位激发、无组织背景信号干扰和高信噪比等优点,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成像和肿瘤治疗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成像和肿瘤治疗(化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长余辉发光材料;余辉发光;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成像;肿瘤治疗
653
|
171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99143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材料合成及性能
基于蒽核深蓝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越华,邢龙江,聂飞,陈文铖,穆英啸,彭少洪,何念,孙宇曦,曾庆明,霍延平
2024, 45(2): 269-279. DOI: 10.37188/CJL.20230288
摘要:以蒽作为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TA)型蓝光材料的基元,通过在蒽的9和10位分别引入弱给电子基团二苯并噻吩和弱吸电子基团苯氰,设计合成了两个给体⁃受体型深蓝光TTA材料4⁃(10⁃(二苯并[b,d]噻吩⁃4⁃基)蒽⁃9⁃基)苯腈(2)和4⁃(10⁃(二苯并[b,d]噻吩⁃2⁃基)蒽⁃9⁃基)苯腈(3),并对它们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光物理性质及电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在纯膜状态下,两个化合物的光致发光峰分别位于445 nm和451 nm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分别为40.2%和57.9%。基于化合物2和3的非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峰分别位于448 nm和458 nm处,实现了深蓝光发射。两个器件获得了较好的发光效率,其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4.2 cd·A
-1
和6.9 cd·A
-1
,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2.3 lm·W
-1
和3.6 lm·W
-1
,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3.8%和5.6%。即使在 1 000 cd·m
-2
亮度下,两个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依然保持在3.7%和5.4%,表现出极低的效率滚降。
关键词:蒽;二苯并噻吩;苯氰;深蓝光TTA材料
268
|
203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704051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交联剂改善羧基化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性能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北龙,邹鹏,李金华,马力
2024, 45(2): 280-289. DOI: 10.37188/CJL.20230280
摘要: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作为一种水溶性交联剂,目前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研究中。然而,其对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光学性质影响很少被关注。本工作以羧基化石墨烯量子点(C⁃GQDs)为对象,研究EDC交联剂对C⁃GQDs光学性质的影响,改善了C⁃GQDs的荧光强度。实验中采用一步水相法得到C⁃GQDs与EDC复合物(C⁃GQDs/EDC)。实验结果表明,与EDC反应后,C⁃GQDs荧光显著增强约23倍。此外,也验证了溶液浓度、光辐照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荧光的影响。分析表明,C⁃GQDs的发光是本征态、表面态和缺陷态能级跃迁的多过程作用结果,而原C⁃GQDs中丰富的缺陷能级导致了发光性能的减弱。机理分析认为,EDC与羧基间发生的活化反应起到了表面缺陷钝化作用,提高了C⁃GQDs的表面态激子复合效率。该工作有效改善了C⁃GQDs发光强度低的问题,扩展了其在发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为GQDs光学性质调控提供了参考方案。
关键词:石墨烯量子点;荧光;交联剂;表面态
183
|
140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87238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高热稳定性近红外荧光粉BaY
2
Al
2
Ga
2
SiO
12
∶Cr
3+
的合成及发光性质
增强出版
AI导读
袁玮鸿,庞然,张粟,张洪杰
2024, 45(2): 290-298. DOI: 10.37188/CJL.20230296
摘要:近年来,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在夜视、生物成像和无损检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获得兼具高量子效率和优异热稳定性的近红外荧光粉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粉BaY
2
Al
2
Ga
2
SiO
12
∶Cr
3+
(BYAGSO∶Cr
3+
),并系统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质。在440 nm蓝光激发下,BYAGSO∶Cr
3+
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在650~850 nm范围内呈现锐线和宽带的混合发射,源于Cr
3+
:
2
E→
4
A
2
自旋禁戒跃迁和
4
T
2
→
4
A
2
自旋允许跃迁发射。该近红外发光表现出可观的量子效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最优化样品的外量子效率可达30.3%,在200 ℃时样品的发光强度可保持其在室温时强度的99%。通过将BYAGSO∶Cr
3+
荧光粉与450 nm蓝光LED芯片结合,我们封装了一个NIR pc⁃LED器件。该器件在300 mA驱动电流下,输出功率为70.83 mW;在20 mA驱动电流下,光电转换效率为11.20%。研究结果表明,BYAGSO∶Cr
3+
在NIR pc⁃LED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近红外发射;Cr
3+
;热稳定性;量子效率;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
460
|
209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0762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Mn
4+
掺杂氟化物红色发光粒子的表面钝化和白色发光二极管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晨,叶梦琳,周文理
2024, 45(2): 299-307. DOI: 10.37188/CJL.20230268
摘要:Mn
4+
掺杂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耐湿性差,严重影响了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s)的光色稳定性。本工作基于绿矾溶液的还原性,将K
2
SiF
6
∶Mn
4+
颗粒表面的Mn
4+
还原成可溶的低价态Mn
2+
,实现了氟化物粒子的表面钝化及高耐湿性。在水浸360 h后,表面钝化的K
2
SiF
6
∶Mn
4+
粒子的发光强度仍保持初始强度的95%,而未处理的K
2
SiF
6
∶Mn
4+
颗粒发光强度迅速降为初始值的46%。此外,采用绿矾溶液对表面已水解的氟化物荧光粉进行简单的浸泡,可使其完全恢复原来的发光强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谱、元素能谱等表征结果显示,经绿矾溶液处理的K
2
SiF
6
∶Mn
4+
粒子表面的Mn
4+
浓度显著减小,证实了惰性壳层K
2
SiF
6
的形成,揭示了氟化物粒子耐湿性显著提升的原因。此外,经高温(85
℃)高湿(85%)的条件老化1 000 h后,WLEDs器件中表面钝化的K
2
SiF
6
∶Mn
4+
粒子仍保持着100%的红色发光强度,明显高于未钝化的氟化物的59%,进一步证实了绿矾溶液钝化的K
2
SiF
6
∶Mn
4+
红色荧光粉具有非常优异的环境稳定性。
关键词:Mn
4+
掺杂;红色荧光粉;耐湿性;绿矾溶液;表面钝化
232
|
128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66101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基于BaMgSiO
4
氧空位缺陷发光的可视化荧光温度传感材料
增强出版
AI导读
唐巍,梁晨,梁平,宁婉婷,龚汉东
2024, 45(2): 308-316. DOI: 10.37188/CJL.20230292
摘要:温度是表征物理化学性质的最基本参数之一,精确的温度测量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基于稀土离子热耦合能级对(TCLs)能量传递的荧光温度传感器因TCLs之间能量差的限制存在测温灵敏度低及信号区分困难等问题。为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探索了氧空位缺陷发光在荧光温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MgSiO
4
陶瓷,由于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有少量Ba
2+
和Mg
2+
蒸发,陶瓷中会产生氧空位以保持材料电中性。这些氧空位所形成的缺陷能级在332 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372,400,527 nm三种波长的发射光。这三种发射光强度对温度有着不同的敏感性,使得其能够良好应用于荧光温度传感领域。其中,I
372
和I
527
组成的温度传感系统相对测温灵敏度在298 K时为2.90%·K
-1
,高于传统TCLs荧光温度传感器的测温灵敏度,突破了TCLs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天花板。另外,由于372 nm和527 nm波长相差较大,使得BaMgSiO
4
陶瓷有着室温下绿光发射到458 K高温下蓝光发射的显著变化,实现了温度监控可视化。因此,BaMgSiO
4
陶瓷因其独特的氧空位缺陷发光特性,为开发荧光温度传感器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可视化的新选择,为荧光温度探测技术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氧空位缺陷发光;荧光温度传感材料;能量传递;可视化
214
|
119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07663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器件制备及器件物理
光电器件中的负光电导效应及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凯,张晴怡,廖延安,刘威,陈峰
2024, 45(2): 317-333. DOI: 10.37188/CJL.20230285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对微电子器件中光电材料的选择、新功能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光电器件大多利用半导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率增加的正光电导性效应进行功能化设计。近年来,研究发现还存在另一种反常的光电导效应——负光电导(Negative photoconductivity,NPC),即在光照条件下电导率降低,由于其在光电探测、逻辑器件、神经形态器件、低功耗非易失性存储器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NPC的产生机制一般包括载流子的俘获效应、表面分子的吸附⁃解吸、表面等离子体极化激元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辐射热效应等。本文详细讨论了不同光电器件中NPC产生的物理机制,分析了材料选择、器件结构设计、能带结构变化对不同异质结器件中NPC效应的影响,概括了光电器件中负光电导效应的实际应用,这为光电器件的性能优化和新型光电器件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未来异质结光电信息器件实现尺寸更小、光导增益更高、速率更快、功耗更低奠定了科学基础。
关键词:负光电导;应用;光电器件
722
|
344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7296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中红外掺铒氟化物光纤连续激光器及其数值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雪莹,刘永岩,田颖,蔡恩林,李兵朋,徐时清,张军杰,黄飞飞
2024, 45(2): 334-342. DOI: 10.37188/CJL.20230246
摘要:基于产生3 μm中红外激光的Er
3+
能量转换过程与能级体系,建立了掺铒氟化物光纤激光器的速率方程和传输方程,系统地研究了泵浦结构和光纤长度对输出功率、斜率效率以及腔内泵浦和激光功率分布的影响,为后续的实验提供理论依据。仿真确定了小泵浦功率的光纤激光器理想的光纤长度为4~8 m,最终实验选择4.7 m光纤完成了中红外掺铒氟化物光纤激光器连续激光输出光路的搭建, 在泵浦功率为5 W、中心波长为2.797 μm处实现了最大功率1.038 W、斜率效率20.4%的连续激光输出。
关键词:中红外;氟化物光纤激光器;速率方程;连续激光
163
|
243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02637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掺银硫系玻璃光电探测器响应波长特性研究
增强出版
AI导读
吕松竹,赵建行,周姚,曹英浩,宋瑛林,周见红
2024, 45(2): 343-350. DOI: 10.37188/CJL.20230276
摘要:由于硫系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在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研究广泛,但基于硫系玻璃光电探测器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本文利用真空共热蒸发技术制备了不同掺银比例的硫系玻璃薄膜作为半导体膜层结构,并设计构建了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结构的自供电光电探测器,探究了该光电探测器的响应光谱范围。结果表明,该探测器对可见光到近红外区域的光均有响应。针对掺银硫系玻璃光电探测器在635 nm波长激光下,研究了探测器响应电压与激发功率之间的关系。当激光功率小于10 mW时,探测器响应电压与激发功率线性相关;当激光功率大于10 mW时,探测器响应电压逐渐饱和。探测器的上升和衰减时间分别为3.932 s和1.522 s。本研究为硫系玻璃材料在自供电光电探测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证明。
关键词:硫系玻璃;光电探测器;金属-绝缘体-半导体
188
|
158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560267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发光学应用及交叉前沿
一种具有识别Hg
2+
和ClO
-
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
增强出版
AI导读
廖元淏,王帅,陈婉慧,冯华杰,陈光英,何文英
2024, 45(2): 351-363. DOI: 10.37188/CJL.20230297
摘要:设计合成了一种含双酯基的1,2,3⁃三氮唑化合物,与罗丹明B酰肼结合生成了具有“开⁃关”性质的荧光探针(简称L
2
),应用光谱学表征了L
2
的物理化学参数。L
2
分别在DMF/Tris⁃HCl(1∶1,v/v,pH=6.0,20 μmol/L)和MeOH(20 μmol/L)溶液中对Hg
2+
和ClO
-
显示出高选择性和灵敏性;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分别测定了L
2
对19种金属离子和14种阴离子的光学性能。实验表明,Hg
2+
和ClO
-
的存在使得L
2
在585 nm和576 nm均有一个新的发射峰出现;同时伴随着荧光强度明显的增强,溶液体系发生了裸眼能识别的显色变化,表明Hg
2+
可以将罗丹明分子的酰肼闭环结构转换为开环结构,并以1∶2的比例方式生成了一种新配合物,这也被质谱、工作曲线、核磁滴定和TD⁃DFT计算的结果所证实;L
2
对Hg
2+
和ClO
-
的检测限分别为7.45 nmol/L和 0.67 μmol/L。此外,生物活性测定显示L
2
对HeLa细胞有非常低的毒性,并且可用于HeLa细胞中Hg
2+
和ClO
-
的细胞成像,表明L
2
在体内可进行微测定Hg
2+
和ClO
-
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1,2,3-三氮唑;罗丹明B;Hg
2+
;ClO
-
;细胞成像
160
|
162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80758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聚集诱导发光铂(Ⅱ)配合物对硝基芳烃的高效发光检测
增强出版
AI导读
操青松,曾欣,王晓理,刘佳铭,闫国胜,王光辉,张宇豪,狄玲,邢杨,凌江华
2024, 45(2): 364-373. DOI: 10.37188/CJL.20230282
摘要:合成了一例三苯胺基团修饰的铂(Ⅱ)配合物PtppyTPA,并详细地表征了其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研究表明,三苯胺基团可有效激活PtppyTPA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使其在含水量为50%的乙腈中呈现显著的发光增强。以AIE活性的PtppyTPA为发光探针实现了对4种硝基芳烃包括硝苯地平(Nifedipine,NFD)、5⁃氯⁃2⁃硝基三氟甲苯(5⁃chloro⁃2⁃nitrotrifluorotoluene,ClNTFT)、4⁃溴⁃1⁃氟⁃2⁃硝基苯(4⁃bromo⁃1⁃fluoro⁃2⁃nitrobenzene,BrFNBz)及3⁃硝基三氟甲苯(3⁃nitrotrifluorotoluene, NTFT)的发光检测,利用Stern⁃Volmer方程拟合检测数据并计算了检测效率及检测限。PtppyTPA对上述硝基芳烃的检测效率分别为11.12,0.27,0.25,0.21 L/mmol;检测限分别为7.1,291.0,314.3,374.2 μmol/L。PtppyTPA对NFD具有最高的检测效率和最低的检测限。前线轨道能级及光谱交叠实验表明,PtppyTPA对NFD、ClNTFT、BrFNBz及NTFT的检测机理为电子转移。
关键词:铂(Ⅱ)配合物;聚集诱导发光,硝苯地平;发光猝灭;密度泛函理论
191
|
216
|
0
<HTML>
<网络PDF>
<WORD>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666104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3-04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