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 45 5

      封面文章

    • 李家乐,方辉,龚少龙,谢国华
      2024, 45(5): 699-710. DOI: 10.37188/CJL.20240049
      摘要: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已经在智能手机方面获得了商业应用,由于目前规模生产的OLED采用蒸镀工艺,使其价格居高不下。为此,我们采用溶液加工方法,使用铂配合物作为敏化剂,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作为发光分子,实现了高效、高色纯度、低效率滚降的器件开发。磷光敏化剂的引入可使三线态激子高效转化为单线态激子。得益于磷光敏化剂较短的激子寿命,基于溶液加工的蓝色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器件不仅实现了13.2%的外量子效率,而且在1 000 cd/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仅为25.8%。为了进一步抑制Dexter能量转移,我们采用具有外围位阻但发光核相同的分子作为客体,可使外量子效率提升至13.6%,并抑制光谱展宽。该研究为设计高色纯度、高效率的溶液加工器件提供了一个通用的策略。  
      关键词:磷光敏化;窄光谱;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   
      809
      |
      131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16285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特邀综述

    •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钙钛矿单晶材料展现出高性能潜力。本综述系统分析了钙钛矿单晶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材料优势、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为开发高效稳定太阳能电池提供借鉴。
      李超,宋宏伟,陈聪
      2024, 45(5): 711-726. DOI: 10.37188/CJL.20240037
      摘要:单晶半导体(如硅、锗和砷化镓)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展现的光电转换效率要普遍优于多晶薄膜。然而,基于ABX3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构建的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中,其>26%的最高认证效率是基于多晶薄膜实现的。目前,单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约为24%,且相关研究较少。多晶钙钛矿薄膜存在着高密度的固有结构缺陷(如晶界、空位缺陷、杂质缺陷、反位缺陷等),会导致太阳能电池器件稳定性弱和严重迟滞效应等问题。相比之下,钙钛矿单晶具有无晶界、低缺陷密度、长载流子寿命和扩散距离等优势,这些特性使得钙钛矿单晶成为高性能光电子器件的理想优选材料。本综述简述钙钛矿单晶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器件结构,系统综述不同组分构成的钙钛矿单晶材料的优势/劣势,同时探讨不同单晶钙钛矿材料的制备/生长方法,细致分析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关键攻关方向,重点强调单晶钙钛矿材料组分、器件结构、生长工艺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希望本综述能为促进研究人员开发高效与高稳定钙钛矿单晶太阳能电池提供借鉴。  
      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单晶;缺陷;空间限制升温法   
      710
      |
      13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221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材料合成及性能

    •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的掺Er3+新型Al2O3-CaO-ZnO玻璃,具有优异的中红外激光基质性能,为3 μm波段中红外光纤激光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刘银,万杰,肖永宝,禹德朝
      2024, 45(5): 727-735. DOI: 10.37188/CJL.20240046
      摘要:3 μm波段的中红外光纤激光器在生物医疗、环境监测和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低声子能量、高效稳定的中红外玻璃作为光纤激光器的核心工作介质,是实现3 μm波段中红外激光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掺Er3+新型Al2O3-CaO-ZnO玻璃,通过热分析、拉曼光谱、透射光谱以及光致发光光谱等对玻璃的热力学、结构、透过波长范围和中红外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2O3-CaO-ZnO玻璃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750 ℃)、较低的声子能量(~780 cm-1)以及较宽的透过波长范围(0.5~5 μm);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在掺Er3+玻璃中观察到了明显的2.7 μm(Er3+4I11/24I13/2)波段荧光发射。研究结果表明Al2O3-CaO-ZnO体系玻璃是一种优良的中红外激光基质材料。  
      关键词:铝酸盐玻璃;Er3+掺杂;2.7 μm发光;中红外发光   
      512
      |
      8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698895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的Sr9Ga(PO4)7∶0.8Cr3+近红外荧光粉,在温度传感和无损检测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谢鑫,葛万银,张倩,杨茂浩,吴晨歌,何鹏,殷宏磊
      2024, 45(5): 736-744. DOI: 10.37188/CJL.20240021
      摘要:近红外荧光粉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Sr9Ga(PO47∶0.8Cr3+近红外荧光粉,使用460 nm蓝光激发样品的发射波长位于833 nm,半峰宽为117 nm。随后引入稀土离子合成Sr9Ga(PO47∶0.8Cr3+,Yb3+和Sr9Ga(PO47∶0.8Cr3+,Nd3+近红外荧光粉。相比Sr9Ga(PO47∶0.8Cr3+,460 nm蓝光激发的Sr9Ga(PO47∶0.8Cr3+,Yb3+同时出现Cr3+和Yb3+特征发射峰,经过光谱分析和荧光寿命变化证明Cr3+-Yb3+存在能量传递通道,最高使Cr3+-Yb3+能量传递效率达80.2%,得益于Yb3+卓越的热稳定性促使整体荧光光谱热稳定性提高约3.7倍。设计合成的Sr9Ga(PO47∶0.8Cr3+,Nd3+样品调制出833,876,1 060 nm的多峰发射,显著拓宽了近红外光谱范围。最终,讨论了荧光粉在温度传感和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证明该系列荧光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Sr9Ga(PO47∶0.8Cr3+;近红外荧光粉;Yb3+;Nd3+   
      361
      |
      7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20281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的NaYSiO4∶0.02Ce3+蓝色荧光粉,具有与紫外LED芯片匹配的宽带吸收和高量子效率,展现出在白光LED照明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陈蕾,杨星宇,张瀚月,宋芳,冷稚华
      2024, 45(5): 745-752. DOI: 10.37188/CJL.20240038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YSiO4∶xCe3+(0.01≤x≤0.05)系列蓝色荧光粉。NaYSiO4∶xCe3+荧光粉在250~360 nm之间的宽带吸收能与紫外LED芯片很好地匹配。NaYSiO4∶xCe3+荧光粉中存在多个Ce3+离子荧光中心,且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峰值波长位于414 nm附近的宽带蓝光发射。NaYSiO4∶0.02Ce3+荧光粉在300~350 nm紫外光激发下量子效率在25%以上。NaYSiO4∶0.02Ce3+荧光粉表现出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在水中浸泡14 d后荧光强度和量子效率几乎不变。将NaYSiO4∶0.02Ce3+蓝色荧光粉、商用(Sr,Ba)2SiO4∶Eu2+绿色荧光粉和商用(Ca,Sr)AlSiN3∶Eu2+红色荧光粉涂覆于310 nm紫外LED芯片上制备得到了显色指数高达95的LED器件。当驱动电流从50 mA逐渐增大到300 mA时,制备的LED器件表现出稳定的暖白光发射,其色坐标几乎不变。上述结果说明,本研究报道的NaYSiO4∶0.02Ce3+蓝色荧光粉在紫外LED芯片驱动的白光发光二极管照明上有着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NaYSiO4:Ce3+;高温固相;蓝色荧光粉;白光发光二极管;高显色指数   
      363
      |
      9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49384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在照明技术领域,研究人员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高性能BaAl4Sb2O12∶Eu2+荧光粉,为白光LED的高效照明提供了新解决方案。
      王凯旋,周雪莲,张钰,王泽,苏日力格,哈拉木吉,田启旭,朝克夫
      2024, 45(5): 753-761. DOI: 10.37188/CJL.20240036
      摘要:白光LED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荧光粉是获得高性能白光LED的关键材料之一。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制备高性能的荧光粉是目前研究人员的一个挑战性工作。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加入助熔剂H3BO3、NH4Cl、SrF2、LiF和BaF2,成功制备了BaAl4Sb2O12∶Eu2+(BASO∶Eu2+)荧光粉。通过晶体结构分析、发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荧光寿命分析,表明过量的Sb2O3能够有效地将Eu3+还原成Eu2+,提高Eu2+在563 nm处的荧光强度约12.5倍,内量子效率(IQE)可以达到96.14%。另外,还研究了不同助熔剂对荧光粉晶体结构、荧光强度以及内量子效率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的方法简单,避免使用具有一定危险的还原性气体烧结,易于工业化应用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BaAl4Sb2O12∶Eu2+;还原作用;助熔剂;白光LEDs   
      353
      |
      8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3449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揭示,通过真空烧结技术制备的Mn2+掺杂YAG:Ce3+荧光陶瓷,实现了高显色性能的激光照明。实验发现,Mn2+进入八面体格位时,晶体结构更稳定,量子效率更高,为医疗、显示等领域的激光光源显色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喻彬,孙炳恒,付秀梅,周世斌,郝好莹,沈方樑,范金太,姜本学,张龙,孙军
      2024, 45(5): 762-771. DOI: 10.37188/CJL.20240022
      摘要:过渡族金属Mn2+掺杂的石榴石荧光陶瓷被认为是实现高显色激光照明的候选材料。然而,由于Mn2+在不同配位环境下离子半径的多样性,Mn2+掺杂石榴石陶瓷体系设计方案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真空烧结技术制备得到不同浓度Mn2+掺杂的YAG∶Ce3+荧光陶瓷,并将Mn2+分别设计进入八面体(OC)和十二面体(DO)格位。通过表征样品物相和显微结构、光致发光、荧光寿命、量子效率等,并通过LD激光器激发对荧光陶瓷的发光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添加电荷与体积补偿剂SiO2的前提下,相比Mn2+进入十二面体格位,Mn2+进入八面体后石榴石的晶体结构更加稳定。因此,当Mn2+的浓度控制在0.5%~6%(at)范围内,OC系列样品的量子效率高于DO系列样品。此外,OC系列样品的PL谱中位于588 nm和725 nm处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Mn2+占据八面体和十二面体格位的4T16A1电子跃迁,而DO系列样品中位于572 nm处的发射峰则源于Mn2+占据扭曲的十二面体格位产生的电子跃迁。得益于Ce3+→Mn2+间高效的能量传递,将浓度为6%(at)的Mn2+设计进入YAG∶Ce3+中八面体格位制得荧光陶瓷,封装得到的激光白光光源的显色指数为70.8,相对色温为5 117 K。本文对于Mn2+掺杂的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开发研究是有力补充,也为提升YAG∶Ce3+荧光陶瓷光谱中的红光成分,进而提高医疗、显示等领域的激光光源的显色性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荧光陶瓷;Ce3+掺杂;Mn2+掺杂;格位   
      362
      |
      8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49017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揭示,Dy2Zr2O7透明陶瓷在磁光性能上超越传统材料,为新型磁光材料开发提供新方向。
      张天扬,裴瑞杰,石云,尤博,吕滨
      2024, 45(5): 772-778. DOI: 10.37188/CJL.20230329
      摘要:以自制的Dy2O3超细粉与市售的ZrO2粉料为主要原料,经球磨混合后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平均粒径约为150 nm的Dy2Zr2O7粉体,再经过冷等静压成型和真空烧结获得了Dy2Zr2O7磁光透明陶瓷。研究表明,该陶瓷样品具有典型的缺陷萤石结构,在635 nm波长处的直线透过率约为68%,达到了理论透过率的88%。Dy2Zr2O7透明陶瓷在635,780,1 064 nm处的费尔德(Verdet)常数分别为(-182±7),(-118±2),(-48±1) rad·T-1·m-1,在1 064 nm近红外波段处约为商用铽镓石榴石单晶的1.24倍,在635 nm可见光波段处约为铽镓石榴石单晶的1.33倍。研究结果证明Dy2Zr2O7透明陶瓷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磁光材料。  
      关键词:Verdet常数;缺陷萤石;法拉第效应;真空烧结;Dy2Zr2O7透明陶瓷   
      202
      |
      5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94819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Researcher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successfully producing a large quantity of high-quality InP nanowires and nanopillars. The nanowires, with diameters between 30 and 65 nm and a film thickness of approximately 35 μm, and nanopillar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550 to 850 nm and a film thickness of about 12 μm, were created us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nd in-situ growth methods.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growth mechanisms of the nanomaterials, with nanowires following the vapor-liquid-solid and nanopillars the solid-liquid-solid mechanism, offe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trolled preparation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InP nanomaterials.
      牛艳萍,马淑芳,董浩琰,阳智,郝晓东,韩斌,吴胜利,董海亮,许并社
      2024, 45(5): 779-793. DOI: 10.37188/CJL.20240026
      摘要:磷化铟作为一种重要的Ⅲ⁃Ⅴ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特性,近年来备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表明,它在光电子、催化、医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低维InP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大规模合成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Si/SiO2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大量高质量的InP纳米线,并用原位生长法在多晶InP衬底上生长了大量的InP纳米柱。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所制备的纳米材料的形貌,纳米线表面光滑,直径在30~65 nm之间,纳米线组成的薄膜厚度约为35 μm;纳米柱直径分布为550~850 nm,纳米柱组成的薄膜厚度约为12 μm。利用能量色散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所制备的纳米材料的成分为InP。用拉曼光谱法测定了纳米材料的化学结构,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观察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发现,本研究制备的纳米线具有很高的结晶度,沿着[111]方向生长。使用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纳米线晶体特性时发现了清晰的衍射点,表明其为单晶结构。使用光致发光光谱仪(PL)分析其发光特性,并进一步分析。最后,我们讨论了纳米线和纳米柱的形成机制,纳米线的生长遵循气-液-固(VLS)机制,纳米柱的生长遵循固-液-固(SLS)机制。这些研究为控制InP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磷化铟;纳米线;纳米柱;材料特性;生长机制   
      213
      |
      14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2200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器件制备及器件物理

    •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外延的量子级联激光器,实现了高功率输出和高电光转化效率,为中远红外波段光源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杨鹏昌,李曼,孙永强,程凤敏,翟慎强,刘峰奇,张锦川
      2024, 45(5): 794-799. DOI: 10.37188/CJL.20240024
      摘要: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是中远红外波段的优质光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光转化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在传感、通信和国防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作为更高效的外延方式,应发展适用于QCL的MOCVD外延生长技术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文报道了全结构由MOCVD技术外延的QCL,通过将传统的“双声子共振”有源区结构修订为“单声子共振结合连续态抽取”结构,减少了电子的热逃逸,改善了器件的温度特性。针对该结构,进一步改变了有源区的掺杂浓度,并对比了不同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腔长8 mm、平均脊宽约6.7 μm的较高掺杂有源区器件在20 ℃下连续输出功率达3.43 W,中心波长约4.6 μm,电光转化效率达13.1%;8 mm腔长的较低掺杂有源区器件在20 ℃下连续输出功率达2.73 W,中心波长约4.5 μm,阈值电流仅0.56 A,峰值电光转化效率达15.6%。器件的输出功率和电光转化效率较之前文献报道的MOCVD制备的QCL有明显提高。该结果表明,MOCVD完全具备生长高功率QCL的能力,这对推动QCL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量子级联激光器;中红外;高功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   
      303
      |
      15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933160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揭示了提升GaN基多量子阱LED空穴注入效率的机制,通过优化最后势垒层结构,增强了载流子传输,为LED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张东皓,杨东锴,徐畅,刘信佑,包立君
      2024, 45(5): 800-808. DOI: 10.37188/CJL.20240027
      摘要:为了提升GaN基多量子阱LED的空穴注入效率,设计了具有不同最后势垒层结构的GaN基多量子阱外延结构,并将其制备为绿光mini-LED发光芯片,利用低温电致发光光谱、电流电压特性测试对其载流子传输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AlGaN或GaN/AlN最后势垒层的样品中,有更多载流子可以传输到深层量子阱,空穴注入效率获得提升。本文对这一现象中的载流子运输机制以及V坑缺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提升主要来自空穴V坑注入比例的增大。实验还发现,过大的V坑注入比例也会造成非辐射复合率上升,从而抑制了AlGaN最后势垒层样品的电光转换效率。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最后势垒层;空穴注入;InGaN/GaN多量子阱;V坑   
      229
      |
      11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492976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激光器封装耦合容差分析 增强出版 AI导读

      在光通信领域,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ZMAX仿真,探讨了单波100 G激光器同轴封装的光路控制问题,提出了激光器长度和偏位容差的控制方法,为提高耦合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解决方案。
      张彩,刘佳垚,王晴晴
      2024, 45(5): 809-816. DOI: 10.37188/CJL.20240023
      摘要:传统高速100 G激光器一般采用长方形可伐合金壳体即BOX封装,成本较高;新兴的单波100 G激光器逐步采用同轴封装,在物料成本上可降低约50%,但由于同轴封装内部集成制冷器和使用单透镜方案,因此在光路控制方面存在公差和不确定性,导致激光器外形尺寸结构的差异,在后期光模块的装配中存在匹配问题,且不良率较高,批量生产控制成本较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ZMAX仿真,分析了激光器长度与偏位容差的关系,讨论了耦合效率与激光器长度和偏位容差的变化趋势与控制方法;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的基础上,对激光器封装进行了实验验证;提出激光器长度和偏位容差的控制方法及解决方案,对实际批量生产中提高激光器耦合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激光器;耦合效率;ZMAX;容差   
      147
      |
      8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698928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理论计算及光谱分析

    • 最新研究揭示了InAs/GaSb Ⅱ型超晶格在中红外光电子器件领域的调控机制,为精确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泽军,李远,朱申波,程凤敏,刘俊岐,王利军,翟慎强,卓宁,陈涌海,张锦川,刘舒曼,刘峰奇
      2024, 45(5): 817-823. DOI: 10.37188/CJL.20240054
      摘要:InAs/GaSb Ⅱ 型超晶格是中红外谱段光电子器件的核心结构,其Ⅱ型能带排列特点使电子、空穴在实空间分离而跨过界面,其非公共原子构型使得界面态丰富。我们在Burt-Foreman包络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界面态对超晶格电子能态和波函数的调控作用。理论计算表明,超晶格缓变界面和界面势两种不对称界面态分布,都会导致重空穴带的自旋劈裂,而只有施加界面势时才会使得轻空穴带发生自旋劈裂。此外,研究了改变阱宽和改变势垒时超晶格体系带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势垒厚度增大,陡峭界面和缓变界面两种界面态下的带隙计算结果逐渐降低,并且随着厚度增加带隙趋于收敛,而界面势下的带隙计算结果随着势垒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前两者呈现相反的趋势,这为中红外超晶格器件的精确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锑化物;超晶格;界面态;前后向差分法   
      162
      |
      9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6345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发光学应用及交叉前沿

    •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表面功能化策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孔明慧,吴佳航,卢扬,闫旭,卢革宇,刘晓敏
      2024, 45(5): 824-836. DOI: 10.37188/CJL.20240011
      摘要:近年来,上转换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上转换纳米粒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可将近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具有荧光背景低、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常用的UCNPs表面功能化策略,概述了近年来UCNPs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UCNPs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展望了UCNPs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功能化策略;荧光探针;食品安全检测   
      418
      |
      9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20283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进展:科研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MOFs材料MIL-96的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用于高效快速检测罗丹明B,具有高选择性、重复使用性和荧光稳定性,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王茜,李媛媛,刘刚,王天聪,王宇,牛浩宇,李雅静,张铭亮,石昌哲,王月,何娟,李恺
      2024, 45(5): 837-845. DOI: 10.37188/CJL.20240041
      摘要:以MOFs材料MIL-96为载体,烯丙基荧光素为荧光基团,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用于检测罗丹明B的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MIL-96@AF-SMIPs)。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传感器进行表征,表明已成功合成表面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在检测罗丹明B的过程中,其荧光强度之比I580/I522与罗丹明B浓度(0~0.5 μmol/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检出限为8.03 nmol/L。此外,该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重复使用性好以及荧光稳定性良好的优点。在检测实际样品时,罗丹明B的回收率为94.23%~109.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75%。该工作为罗丹明B的高效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烯丙基荧光素;分子印迹技术;荧光检测技术;罗丹明B   
      406
      |
      8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4045609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TPE-py的四苯基乙烯衍生物能通过“开启”式检测快速定量分析全氟辛烷磺酸盐,为环境监测和人类健康安全提供新解决方案。
      宋学智,宋一凡,WONG Shiqing,张燕宁,刘俊杰,王婕,王丽娜,任相魁
      2024, 45(5): 846-852. DOI: 10.37188/CJL.20240035
      摘要: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是一种持久有机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高稳定性、存在范围广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因此,对PFOS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简单的合成制备了一种四苯基乙烯衍生物(TPE-py)用于检测PFOS。通过核磁共振谱图、荧光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对其分子结构、光物理性质、检测效果和传感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静电相互作用和聚集诱导发光性质,TPE-py可实现对PFOS“开启”式的快速定量检测,检测限为0.11 µmol/L。  
      关键词:四苯基乙烯;聚集诱导发光;全氟辛烷磺酸盐   
      145
      |
      7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112624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突破:功能织物实现汗液单向移除与高效抗菌,为提升穿着舒适度提供新思路。
      王健,时连鑫,葛介超
      2024, 45(5): 853-860. DOI: 10.37188/CJL.20240029
      摘要:具有湿度管理和抑菌性能的功能织物可以有效提高穿着舒适度。现有方法往往通过在亲水织物表面物理浸涂抗菌剂,虽然可起到短效抑菌作用,但会导致抗菌剂大量突释,引起皮肤不适,抗菌能力快速减弱。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一种掺杂可见光激发抗菌光敏剂的自泵织物(Self-pumping textile,SPT),实现了汗液的单向移除同时高效抗菌。自泵织物由疏水的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纤维和亲水的碱水解醋酸纤维素(CA)纤维组成,其中亲水纤维中掺杂了具有高活性氧产生能力的聚噻吩(PT2)光敏剂。在接触角导液模型中,我们证实了导液时间随疏水层厚度增加而延长,当疏水层电纺时间为60 s时,水分可以在10 s内从疏水层单向导出到亲水层。使用功率为25 mW/cm2的氙灯光模拟日常太阳光进行抗菌,结果表明,10 min可以杀灭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本工作为功能性织物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自泵织物;单向导湿;可见光抗菌;光动力   
      193
      |
      7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0488191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最新研究进展,科学家们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体系,为图像质量提升提供新解决方案。
      2024, 45(5): 861.
        
      65
      |
      4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198822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 2024, 45(5): 862.
        
      64
      |
      3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198840 false
      发布时间:2024-07-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