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在发光材料领域,研究人员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高热稳定性的紫光激发深红光荧光粉,成功提升白光LED显色指数和降低色温。

    王瀚铂, 董浪平, 侯京山, 杨帅, 房永征

    DOI:10.37188/CJL.20250161
    摘要: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高热稳定性的La2MgRO6.5:xSm3+(R = Nb, Ta, x = 0 ~ 0.07)紫光激发深红光荧光粉。研究了合成温度和助熔剂种类对物相的调控作用,通过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寿命,变温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其发光性能。该荧光粉在407 nm紫光激发下,发射出明亮的深红光,最佳发射峰位于650 nm的深红光区域。荧光热稳定性研究表明该荧光粉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在393 K时,发射强度可以维持室温时的95%。此外,在85 ℃和85%湿度环境中的老化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最后,在410 nm紫光芯片、商用蓝粉、商业绿粉和商业红粉结合制备的WLED基础上,通过补充制备的深红光荧光粉La2MgRO6.5:Sm3+(R = Nb, Ta),成功将显色指数由89.2提高至94.4/93.6,色温由4762 K降低至3680 K/3425 K,得到了高质量白光LED。  
    关键词:紫光激发;高热稳定性;Sm3+掺杂;深红光荧光粉   
    12
    |
    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221424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6
    荧光碳点纳米材料在毒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新方案。

    张爱梅, 曹逸莹, 魏铄蕴, 方圆, 马维玲, 文茜

    DOI:10.37188/CJL.20250147
    摘要:全球毒品滥用形势日益严峻,新型毒品层出不穷、运毒方式愈发隐蔽,这给毒品查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毒品检测分析方法在样品预处理环节较为繁琐,且相关检测仪器价格高昂、不便携带,难以适应现场快速检测的要求。荧光碳点纳米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前驱体来源广泛和优异的荧光性能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毒品检测的理想材料。本文简要介绍了碳点的分类与检测毒品的基本原理,从碳点合成方法、毒品检测机制和检测结果三方面重点阐述了荧光碳点在毒品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对荧光碳点检测毒品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荧光碳点;毒品;毒品检测;检测机制   
    22
    |
    1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84890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3
    在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研究人员采用金属配位协同末端受体位阻策略,成功构筑了一种具有深红光/近红外发光特性的螺手性电致发光材料外消旋体,并制备出光学纯异构体。该材料展现出强烈的圆偏振电致发光性能,为高效深红光/近红外发光材料及手性电致发光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张友明, 邓益佳, 王练, 黄曼莉, 华涛, 李能泉, 黄宏, 陈展翔, 杨楚罗

    DOI:10.37188/CJL.20250165
    摘要:采用金属配位协同末端受体位阻策略构筑了一种螺手性电致发光材料外消旋体(Pt-TPA-δ-Cbl),并通过手性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光学纯的对应异构体(P-Pt-TPA-δ-Cbl和M-Pt-TPA-δ-Cbl)。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了其分子结构、光物理性能及器件应用性能,探讨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Td > 450)和较强的深红光/近红外发光特性(λem = 698 nm),无论在溶液或薄膜状态下,制备的手性异构体均表现出强烈的圆偏振电致发光性能,其不对称因子(|gPL|)在10-3级别。采用真空沉积法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表现出较好的近红外电致发光性能,其电致发光波长为685 nm,最大外量子效率(EQEmax)超过17.6%,为文献中报道的基于铂配合物深红光/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外量子效率最高值之一。采用溶液旋涂法制备的手性发光器件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EL|)在10-4级别。该工作为高效深红光/近红外发光材料及手性电致发光器件的开发提供了设计策略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铂配合物;圆偏振发光;螺手性;深红光/近红外   
    28
    |
    3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305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0
    在发光材料领域,研究人员开发了新型ESIPT橙光材料HBT-TPA,制备的OLED器件实现高效率橙光发射。

    沈可, 侯伟, 李毅杰, 刘宇建, 钱妍

    DOI:10.37188/CJL.20250164
    摘要:本项工作开发了一种具有热激子性质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 ESIPT)橙光材料HBT-TPA,该材料以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作为ESIPT单元,修饰以强给电子基团三苯胺(TPA),赋予材料一定的电荷转移特性,使分子的醇式和酮式异构体激发态均呈现出混合局域电荷转移态(Hybridized Local and Charge Transfer State, HLCT)性质。以HBT-TPA为发光材料制备的OLED器件呈现出橙光发射,其电致光谱的发光峰位于576 nm,对应的国际发光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 CIE)色坐标为(0.5007±0.0016,0.4883±0.0008)。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及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2.0 %和5.0 cd/A,并获得了29.3%–43.9%的激子利用率。器件中较为高效的激子利用率是利用ESIPT发光材料中的酮式异构体通过高能级反向系间窜越(High-lying 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hRISC)的热激子机制来实现的。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热激子;反向系间窜越   
    23
    |
    2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53059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20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two tetrasubstituted carbazole derivatives TBICz and TOXDCz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exhibiting excellent thermal and morphological stabilities. Utilizing these novel compounds as host materials, high efficiency solution-processed green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PhOLEDs) have been achieved. The best EL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for the TBICz-based device, providing more host material options for solution-processed OLEDs.

    黄宏, 张友明, 华涛, 李能泉, 谢国华

    DOI:10.37188/CJL.20250140
    摘要:主体材料的选择对改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性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具有扭曲骨架、高热稳定性和形态稳定性的四取代咔唑衍生物 TBICz和TOXDCz。本研究所开发的主体材料TBICz和TOXDCz 具有较高的三重态能量,确保了从主体到发光客体的高效能量转移并有利于将三重态激子限制在发光层中,提高激子利用率。以绿色磷光材料Ir(ppy)3为客体,由于较好的载流子注入平衡能力,基于TBICz 为主体材料的器件实现了较优的电致发光性能,器件最大电流效率达27.3 cd/A,最大功率效率为15.9 lm/W,最大外量子效率为7.8%。  
    关键词:四取代咔唑衍生物;绿光磷光OLED;溶液加工;双极主体材料   
    19
    |
    22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20192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19
    记者报道,研究人员成功合成Y₂GeO₅:Cr4+荧光粉,实现无损检测,具有应用前景。

    杜晨, 张志忠, 魏同成, 戴鹏鹏

    DOI:10.37188/CJL.20250159
    摘要:随着近红外(NIR)光在医学诊断、食品检验和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宽带长波长NIR-II区荧光粉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Y₂GeO₅:Cr4+(YG:Cr4+)宽带NIR-II区荧光粉。在最佳掺杂铬浓度下,所合成的YG:0.7%Cr4+NIR-II区荧光粉在蓝光469 nm激发下呈现主峰位于1330 nm的宽带NIR-II区发射,其发射峰半高宽为267 nm。晶体结构和光谱分析以及低温发射/激发光谱证实宽带NIR-II区发射源于Cr4+占据Ge4+位点产生的3T23A2自旋允许跃迁。此外,利用制备的YG:0.7%Cr4+ NIR-II区荧光粉,实现了对水、乙醇、葵花籽油的定性检测以及对梨片新鲜度的检测,证实了该荧光粉在无损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近红外二区荧光粉;宽带发射;Cr4+掺杂;无损检测   
    21
    |
    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20189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19
    最新研究揭示光致焦亡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从局部杀伤到全身免疫激活提供创新策略。

    邵俊豪, 丁彬彬, 马平安, 林君

    DOI:10.37188/CJL.20250155
    摘要:焦亡(Pyroptosis)作为一种由gasdermin蛋白家族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形式,不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激活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应答。传统化疗药物诱导焦亡存在耐药性、全身毒性及炎症失控等局限,而由近红外光介导的光疗(如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凭借其时空可控性和低副作用特性,为焦亡的精准调控提供了新方向。本文系统总结了光致焦亡的核心机制及通过光控ROS生成 (PDT),光热治疗 (PTT),光氧化还原催化,光协同疗法等策略实现时空控制焦亡激活启动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尽管光致焦亡仍面临炎症调控、肿瘤微环境缺氧及光敏剂生物相容性等挑战,但其融合光控精准性与焦亡强免疫原性的优势,为肿瘤治疗从局部杀伤到全身免疫激活提供了创新策略。  
    关键词:焦亡;光疗;活性氧;免疫治疗   
    104
    |
    4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120186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19
    在光电领域,研究者采用PICS 3D仿真软件设计了不同Al组分的RPG VCSEL有源区,实现了高输出功率和高效率。通过调节Al组分,有效降低了非辐射复合,为量子阱RPG有源区材料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武彬, 董海亮, 贾志刚, 贾伟, 马淑芳, 尚林, 许并社

    DOI:10.37188/CJL.20250151
    摘要:采用PICS 3D仿真软件设计了具有不同Al组分AlxGa1-xAs间隔层的谐振周期增益(Resonant Periodic Gain, RPG)有源区,研究了940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VCSEL)的光电特性,以实现高输出功率和高功率转换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当间隔层Al组分为0.1时,RPG VCSEL的峰值输出功率达到24.32 mW,峰值功率转换效率达到51.7%。通过分析间隔层的能带结构,研究了载流子在RPG VCSEL有源区中的传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调节Al组分可以调控其能带结构,并控制辐射复合概率。这有效减少了电子和空穴在间隔层中的积累,从而降低非辐射复合。该研究为应变补偿量子阱RPG有源区中间隔层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  
    关键词: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高输出功率;谐振周期增益有源区;AlxGa1-xAs间隔层   
    30
    |
    1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88547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17
    在柔性电子、智能包装和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响应形状记忆材料,基于PVA/碳点复合体系,相较于纯PVA提升了3倍形状恢复速度,为开发高效光-热-水多重响应型智能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任卫杰, 刘子江, 王庆凯, 徐文军, 秦振兴

    DOI:10.37188/CJL.20250157
    摘要:形状记忆材料作为一类能够在外界刺激下恢复至初始状态的智能材料,在柔性电子、智能包装和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极大潜力。然而,针对传统聚乙烯醇(PVA)材料在水中形状恢复效率受到极大限制。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PVA/碳点复合体系的新型光响应形状记忆材料。将碳点与PVA复合,在水介质中展现出相较于纯PVA更优异的形状恢复性能。研究表明,碳点与PVA之间形成的氢键是提升形状记忆效应的重要因素,而碳点中硅元素的引入使得复合材料的形状恢复速度显著提升,相较于纯PVA提升了3倍左右。这源于碳点的硅元素掺杂显著增强了该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在光照条件下能将更多太阳光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加速分子链段运动而实现快速形变恢复。基于该材料优异的可控形变性能及水响应特性,本研究为开发高效光-热-水多重响应型智能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形状记忆材料;硅掺杂碳点;氢键;光热转换   
    26
    |
    2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04442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16
    在微球腔近红外激光发射装置领域,研究人员利用Ho3+离子掺杂制备了高Q值玻璃微球激光器,直径仅42.81微米,Q值达1.25×10^6,成功激发单模激光发射。

    王鑫, 孙宪泽, 程康, 赵海燕, 田可, 卢志忠, 王顺宾, 贾世杰, 王鹏飞

    DOI:10.37188/CJL.20250152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微米级尺寸的微球腔近红外激光发射装置。在一种具有分相结构的玻璃中,利用Ho3+离子掺杂,制备了具有高Q值和高光学损伤阈值的玻璃微球激光器,微球的直径仅为42.81 μm。经过实验测量计算,该微球激光器的Q值为1.25×106。利用拉锥光纤将泵浦光耦合到微球中,成功激发了稀土离子的发光,并利用微球作为激光谐振腔监测到了2.04 μm的单模激光发射。此外,我们将玻璃的转变温度(Tg)值作为衡量微球激光器的抗损伤参数,证明此微球激光器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稳定工作。  
    关键词:Ho3+离子;氟硅酸盐玻璃;近红外激光   
    43
    |
    1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6267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9

    氧化镓X射线探测器 增强出版 AI导读

    氧化镓X射线探测器研究取得新进展,展示了其在X射线剂量计、成像和可穿戴传感器的应用潜力,为探测器研究开辟新方向。

    张志鹏, 陈军

    DOI:10.37188/CJL.20250136
    摘要:氧化镓具有低能X射线吸收效率高、高工作电场、低暗电流和高物理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是直接转换X射线探测器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本文分别从材料、器件结构、光电转换机制和器件应用等方面,详细综述了氧化镓X射线探测特性及其器件研究进展。目前研究已制备了非晶氧化镓薄膜、多晶(含微米晶和纳米晶)氧化镓薄膜、高取向性外延单晶氧化镓薄膜、单晶氧化镓块体和单晶氧化镓微米线等材料的X射线探测器并研究它们的探测性能,采用的器件结构包活金属-半导体-金属(MSM)、肖特基结、异质结和真空结构等,并提出了光电导增益、雪崩增益和电子轰击诱导光电导效应等多种光电转换机制。在器件应用方面,展示了氧化镓X射线探测器在X射线剂量计、X射线成像和可穿戴X射线传感器的应用。基于上述研究进展,本文进一步展望了氧化镓X射线探测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39
    |
    3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62676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9
    六方氮化硼材料研究进展,专家系统介绍了其结构性能和制备方法,为光电子等领域应用提供新方向。

    董婧楠, 多亦威, 羊建坤, 王军喜, 魏同波

    DOI:10.37188/CJL.20250128
    摘要:六方氮化硼(h-BN)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宽禁带二维层状材料,其表面原子级整并且没有悬挂键和带电杂质,拥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因为它在光电子学、量子光学和电子学领域表现出非凡的特性,目前已成为各种应用场景的低维衬底材料载体。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h-BN的基本结构以及光电、机械、热学等材料性能,然后阐述了h-BN的最新制备方法,包括剥离、化学和物理气相沉积、分子束外延,其中详细介绍了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在过渡金属衬底和介质衬底上生长h-BN薄膜的现状,并分析了其独特优势。接着从转移介质、FET栅介质层、DUV光电器件、单光子源以及中子探测等多维度介绍了基于h-BN器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h-BN的研究现状和关键问题,分析了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瓶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二维材料;六方氮化硼;制备方法;光电应用   
    69
    |
    86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61000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7
    最新研究突破了磷光强度比法测温技术上限,开发出Dy3+掺杂YAG/YAP磷光涂层,实现650 K至1300 K范围内高精度二维温度分布测量。

    叶诚可, 蔡静, 占春连, 温悦

    DOI:10.37188/CJL.20250134
    摘要:为了提高磷光强度比法测温技术在二维表面温度测量中的测温上限和测量精度,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和化学粘合法制备了温度灵敏度更高的Dy3+掺杂YAG/YAP磷光涂层,基于磷光特征峰的强度比对温度敏感的原理建立了磷光强度比-温度标定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针对高温环境中表面温度分布的磷光测温系统。最终开展了与红外辐射热像仪的对比测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650 K~1300 K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二维温度分布测量性能,最大测温误差为1.24%,系统不确定度为1.60 K;在超声速风洞、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等高温目标表面测温中体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磷光强度比;温敏磷光涂层;非接触测温;表面温度分布   
    18
    |
    45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58751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6
    在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专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智能优化方法,有效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为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开发提供新视角。

    梁锐权, 刘谦, 胡春华, 郑建楂, 李阳, 王亦文, 麦耀华

    DOI:10.37188/CJL.20250149
    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以其高性能在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针对传统实验试错法在提升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方面存在研究周期长和效率低下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的PSCs制备工艺的智能优化方法。通过应用多种ML算法构建PCE预测模型,最终选择性能卓越的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ing,GB)模型进行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可视化分析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型输出指导的实验使PSCs的PCE达到了21.81%。本工作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实验试错法的局限性,还攻克了ML在PSCs领域应用中的预测精度低的难题,为快速开发高PCE的PSCs提供了新视角和科学依据,也为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机器学习;SHAP分析;光电转换效率预测   
    45
    |
    50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58755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6
    在近红外光电探测领域,采用直流磁控溅射金属钒靶材结合退火工艺成功制备单斜相VO2薄膜,构筑的MSM结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展现出优异光电响应性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方向。

    杨琪, 曾敏, 周文祺, 邓琨, 李根, 杨柳, 李岳彬

    DOI:10.37188/CJL.20250148
    摘要:二氧化钒(VO2)半导体材料因具有窄带隙和可逆的金属-绝缘体相变(MIT)特性,在近红外光电探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直流磁控溅射金属钒靶材,结合退火工艺在p型硅衬底上成功制备了单斜相VO2(M1)薄膜,其表面呈现均匀而致密的颗粒结构,室温下为沿低能面(011)择优取向生长的VO2(M1),温度升高至70 °C时主要为金红石相VO2(R)。进一步构筑了金属-半导体-金属(MSM)结构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Ag/VO2/Ag)。在1.5 V偏压、980 nm近红外光照射下,该器件在室温时展现出优异的光电响应性能。当入射光功率密度为0.07 mW/cm2时,响应度和比探测率达到峰值,分别为109.06 mA/W和2.33×1010 Jones,光响应的上升和衰减时间分别为0.256 s和0.427 s。温变特性分析表明,器件在20~80 °C温区内的响应度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单调递增规律,这主要归因于VO2发生的M1→R结构相变导致载流子浓度升高。此外,器件在455~1100 nm宽光谱范围内也保持良好的光响应性能。  
    关键词:直流磁控溅射;VO2;金属-绝缘体相变;近红外光;光电探测器   
    35
    |
    14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4964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5
    最新研究揭示手性卤化物钙钛矿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突破,为器件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

    张祯, 胡德忠, 任冰燕, 何倩, 沈保法, 张凯旋, 赵伟杰

    DOI:10.37188/CJL.20250144
    摘要:手性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兼具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的优异光电性质和手性分子的手性特性,因此其在手性光电子学、自旋电子学和量子光学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基础科研价值和器件应用潜力。目前,针对手性二维与准二维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手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采用不同化学计量比的前驱体溶液,通过溶液旋涂法制备了二维与准二维手性钙钛矿半导体薄膜(R-/S-3BrMBA)2(Cs0.5MA0.5<n>-1Pb<n>I3<n>+1 (<n> = 1, 2, 3),并利用光学光谱揭示了其具有优异的手性光学性质。本研究首次观测到准二维手性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具有二次谐波产生特性,同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激发波长依赖性,即出现了激子能级共振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手性卤化物钙钛矿的非线性光学及其器件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手性钙钛矿;非线性光学;二次谐波产生;圆二色性   
    20
    |
    39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9387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受限于表面缺陷,研究者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引入LiF中间层,有效钝化表面缺陷,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至22.33%,为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开发提供新思路。

    汪海俊, 王进, 吕俊, 毕伟辉, 杨伯川, 王騊, 钟宇飞

    DOI:10.37188/CJL.20250142
    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具有出色的光电转换效率(PCE),但其性能仍受限于钙钛矿/电子传输层(ETL)界面处的表面缺陷,这些缺陷会严重阻碍电子传输。本文创新性地采用真空热蒸发法在钙钛矿与ETL之间引入LiF中间层。研究表明,LiF中的F-能够与钙钛矿表面的未配位Pb2+缺陷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Pb-F键,从而实现对表面缺陷的高效钝化。该策略改善了薄膜的表面形貌,使界面电子传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表明,经LiF钝化的PSCs的PCE从21.21%提升至22.33%,同时器件迟滞指数(HI)明显降低。在60 ℃下进行加速老化测试时,LiF钝化的器件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经过820小时老化后仍能保持85%的初始效率。这项简单可靠、可规模化制备的界面工程策略为开发高效、稳定的PSCs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真空热蒸镀;界面缺陷钝化   
    54
    |
    53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790006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3
    全光谱照明技术取得新突破,成功合成高效稳定蓝色荧光粉,为全光谱照明技术发展提供材料基础。

    陈俊霖, 王强, 王传龙, 黄晓晓, 董照实, 闻军

    DOI:10.37188/CJL.20250126
    摘要:全光谱照明技术旨在解决现有白光发光二极管(LED)色温偏高和显色指数不足的缺陷。开发成本低廉、高效稳定且能被近紫外激发的非稀土蓝色荧光粉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Sr3B2O6:Bi3+蓝色荧光材料。实验结果表明,Bi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02%,该材料在365 nm近紫外光激发下展现出蓝光发射特性,其发射峰位于450 nm,半峰宽为69.4 nm。该蓝色荧光材料量子产率达42.6%,且在423 K下的发射强度可维持在室温下的80.29%,显示出优异的热稳定性。结合商业绿色荧光粉(Ba,Sr)2SiO4:Eu2+及氮化物红色荧光粉CaAlSiN3:Eu2+封装制备了全光谱白光LED器件,在20 mA驱动电流下,其表现出低相对色温(CCT = 5684 K)和高显色指数(Ra = 92.9)。研究表明,该蓝色荧光粉在全光谱照明技术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为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  
    关键词:全光谱照明;Bi3+掺杂;硼酸盐;蓝色荧光粉   
    26
    |
    1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782772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2
    AlGaInP基红光Micro-LED光提取效率提升技术取得新进展,通过表面纹理降低全内反射效应,有效提高器件发光强度和外量子效率。

    谢军, 张威, 谢子敬, 徐盛海, 王洪

    DOI:10.37188/CJL.20250138
    摘要:AlGaInP基红光Micro-LED较低的光提取效率限制了器件的发光强度。本文提出了一种自组装Ni金属纳米掩模和湿法刻蚀技术,获得了具有高密度、高均匀性的GaP表面纹理,通过表面纹理增加临界角降低全内反射效应从而有效提高了器件光提取效率。使用不同厚度的镍掩膜获得不同形貌的表面纹理,结果表明,在20 A/cm2电流密度下,使用1 nm厚镍金属纳米掩膜湿法蚀刻的Micro-LED的发光强度和外量子效率比无表面纹理的Micro-LED分别提升21.04%和23.58%。提出了一种使用ICP干法刻蚀结合湿法刻蚀制备蜂巢型圆柱状表面纹理。在相同工艺的ICP刻蚀后对GaP层湿法腐蚀不同时间,在电流密度为20 A/cm2时,使用ICP蚀刻和湿法蚀刻10s*3次的Micro-LED发光强度和外量子效率分别比无表面纹理的Micro-LED提高了81.61%和48.40%。  
    关键词:AlGaInP;倒装;光提取效率;Micro-LED;表面纹理   
    28
    |
    28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7823943 false
    更新时间:2025-06-02
    近红外二区光学成像技术突破传统限制,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革命性工具。系统综述了NIR-II发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展望其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杜平, 杨小涵, 肖和, 孙聆东

    DOI:10.37188/CJL.20250130
    摘要:近红外二区(NIR-II,1000-2000 nm)光学成像技术通过减少组织散射和自体荧光干扰,显著提升了活体成像的深度与分辨率。近十几年来,基于NIR-II探针和成像设备的开发,NIR-II成像突破了传统光学成像穿透深度的限制,实现了从宏观解剖结构到微观分子事件的跨尺度动态观测,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本文系统综述了NIR-II发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总结了各类NIR-II探针的光学特性,重点围绕其在解剖结构成像、肿瘤精准诊疗、活体分子事件示踪、响应性成像与活体微环境成像和构建诊疗一体化平台中的创新实践展开综述。最后,展望了NIR-II发光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期待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光学成像;近红外二区;发光探针   
    18
    |
    47
    |
    0
    <HTML>
    <网络PDF><WORD><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619762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5-30
0